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研究

孟剑 言之有范 2021-07-18




区别于自发和逐渐形成的企业聚落,能够真正称之为“园区”的经济中间体,必然要建立以服务为核心,以投资孵化、创新研发、品牌营销等为支撑,互相接驳的复合型产业生态关系。





按照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园区可以分为成本导向、服务导向和市场导向三个阶段。目前,全国近2000家文化产业园区中,处于成本导向阶段的园区占很大比例。所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让服务成为园区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园区完善升级,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加快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


服务体系是围绕着服务对象所建立起的一整套服务的应对系统。包括制度、标准、流程、架构、人员在内的一切人、财、物、信息和文件等软硬件的组合。服务体系的宗旨是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提供的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实现价值。


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是园区平台所承载的文化产业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和高成长性文化企业,加速文化产业主体的成长,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孵化手段,是文化产业园区综合能力竞争的焦点。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文化创新、技术融合、知识传授、文化传播和价值提升。狭义上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对象是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所以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必须以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的需求为核心,以其成长和发展的增幅为评价标准。


区别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通常所见的工业园、科技园的服务体系,围绕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主要由服务主体、服务环境、服务资源、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服务主体是服务要素的整合者和服务资源的提供者。包括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咨询策划公司、市场中介机构等。在服务体系中,服务的有效性取决于服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服务的价值取决于主体资源整合的覆盖面和资源被激活的程度。


服务环境是园区平台为服务主体及被服务对象提供和营造的条件。服务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文化产业园区的硬环境,是指由服务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如园区的区位交通、供水、电力和通讯设施,可用于交流和平台建设的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所谓文化产业园区的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如政策、服务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


服务资源是围绕文化产业园区所存在的服务主体能够对文化企业的发展和文化人才的成长给予的有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及精神供给,包括技术、信息、资金等。


外界互动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与人才通过服务平台和外界资源进行物质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换。文化产业园区要建立有序、高效的服务体系,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同支撑相倚的市场化体系,并以调整商业模式、转换服务机制为重点,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园区运营的核心。



1.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与激活的文化创新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园区是资源整合的组织者。园区应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落位的基础上,发挥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发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真正成为研究文化创新的主体、开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与文化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向文化企业提供国际、国内文化、科技、工业、金融等领域最前言的信息,分析趋势和动态,让文化企业能够找准未来的市场的切入点,通过文化和文化产品创新把握发展的方向和自己的命运。



资源整合的前提是发现资源,包括资金、团队、渠道、客户、智慧、专业、人脉等。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整合的前提是重在让被整合者受益,是双方需求的互补,而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只有资源互补,才可能从整合到融合,最后达到契合。只有先让被整合者受益,文化产业园区这个平台才可能有更多的参与者愿意加入,园区作为整合资源的组织者才可能有所收益,服务体系的运行才可持续。


2.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依托的技术融合服务体系


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不仅包括利用科研手段进行技术研发,也包括对文化产业的经济规律和商业模式进行探索和认知的过程。在文化和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也被提高到战略层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是单纯的科技手段的应用,而是在创意本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科学研究不仅改变了文化产业内外部资源的运行轨迹,并为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手段。反之,不断提高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使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唤醒了大众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高品位追求,才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文化产业园区必须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依托的技术融合服务体系,建立与科研院所和研究、策划机构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加速适用于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升级的需要,反作用于科研院所及机构的研发和创新。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应探索建立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相对稳定的对接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3.建立以教育机构为助力的知识传授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属于知识经济范畴,其价值的根本来源是人才。文化产业与生俱来的融合性和复合性的特质,也要求文化产业人才必须是“善创意、懂管理、知营销、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文化产业园区也同样承担着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三项重要工程。



培育人才方面,文化产业园区要与当地高校和人才培训机构合作,针对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节,人才的创新培养能力薄弱,学科专业优化亟待加强,持续发展条件不足等问题,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学互动,开拓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树立创业观念。


吸引人才方面,以多种手段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或专家团队,提供户口、住宿、子女教育及创业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合理有效的人才资格认证制度,设立特殊专项奖励资金等。


留住人才方面,通过多方投入,健全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同时,建立人才资源管理数据库,为优秀人才和适合的企业之间搭建更为通畅的渠道,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流动方向更加可控。


4.建立网络化的文化传播服务体系


文化和文化产品的价值产生于“传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化进程加深,快捷、垂直化、低成本的网络新媒体呈现出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为文化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新的平台,“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建立网络化的文化传播服务体系,突破传统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点到面”的单向传播方式,以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通过自媒体、互动社区等新型网络平台,让文化产业园区内诞生出的优质文化IP接受巨大的流量冲刷,实现传者与受者“点对点”的充分互动。



此外,文化产业园区应尽快完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优化网络服务环境,提高文化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为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提供传播服务的同时,让人民群众也享受丰富、高效、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5.建立市场化的价值提升服务体系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必须获得市场的认可方能体现其价值。而同样的产品,投放市场的方式不同,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感不同,其结果和价值认同将存在天壤之别。此外,文化消费市场的非既存性也一定程度影响着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程度。市场证明,文化企业需要通过更加丰富的产品搭配,在种类和品牌方面形成的多样化选择,更易于被市场接受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必须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建立市场化的价值提升服务体系,将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种要素有机结合,一方面搭建文化产品和成果展示交易的平台,借助跨域的展会和国际交流,推广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策划组织“创意市集”等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文创活动,引导文化消费习惯,提升文化消费层级,为文化产品提供开放性的展示、体验平台。



综上所述,围绕文化创新、技术融合、知识传授、文化传播和价值提升服务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文化企业的孵化成长和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企业和人才集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是否精准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人才成长的空间幅度;园区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多维,决定着企业和人才发展的速度。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也必将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孟视梦话”微信公众号


后台编辑:吴迪

校对:何雅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